我的传统文化观
2023-06-27 12:56:09
  • 0
  • 0
  • 1
  • 0


1. 本文的题目,来自于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这里的传统文化,既可指中国传统文化,也可指中华传统文化。前者是从国家层面而言的,后者是从民族层面而言的,实质没有什么区别。

3.近年来,党和国家已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其文化战略之一,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战略决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显然,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概念,必然暗含着一种一分为二的看法。优秀传统文化,是正面的、应该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扬的文化;而除开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当然还有一些糟粕的负面文化形式;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方法或态度。全盘肯定、全盘否定、囫囵吞枣等,都是错误的。

5.什么是文化与文明?讲文化,必然要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所谓文化,是就人与动物而言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说到底,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独有的关于精神的产生及其凝结的过程,是人在天地万物的化育之下,逐渐产生的一些关于“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那里去?”的若干核心价值。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因为任何人化的物质,必然凝结着某些核心价值;从狭义上讲,它主要指精神中的核心价值。人离动物越远,也许其文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比如,丛林法则,是动物界的一条最基本法则,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就是逐渐脱离丛林法则的一个过程。可能一些人脱离得彻底一些,而一些人则脱离得不彻底,甚至还有“返祖”现象,这实际上就充分地显现出了文化的高低和差别。所谓文明,一般是从物质层面来谈的,马克思、恩格斯把文明看成是人类在蒙昧、野蛮阶段之后的高级阶段。西方确立文明有三个基本标准:城市、冶金术、文字。换言之,谁达到了这三个标准,谁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否则,就是蒙昧或野蛮时代。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认为,西方的标准应该修正,只要达到了“城市、分工与阶级、王权和国家”这三条,就进入了文明时代,这被称为“中国方案”。当然,“中国方案”要获得世界的认可,必将有一个过程。就中、西两个标准看,只有“城市”这一个条件是共同的,除此之外,西方侧重从生产力、文字与人的符号化来进行综合衡量;而“中国方案”则侧重从分工引起阶级、产生王权和国家的政治角度来衡量。如果用西方标准来看中国,商代甲骨文产生时才进入文明阶段,只有三千七百年。如果用“中国方案”来看,中华民族大概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总之,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看,文化主要是人相对动物而言的,人逐渐脱离动物界,就是一个逐渐的文化过程。而文明,主要是相对人类的发展阶段而言的,人类的初期,文化很低,其发展程度属于蒙昧、野蛮阶段。当城市、冶金术、文字、阶级、王权和国家等产生之后,人类就基本进入文明的阶段了。显然,文化与文明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它们二者可以互换和通用。但是,在谈人与动物的关系时,最好还是用文化;而在谈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时,最好还是用文明。需要特别指出,本文要谈的,是文化,而不是文明。

6.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大概一万年前,中华民族逐渐地从动物中脱胎出来,慢慢地有了文化的因素。到商周之际,中华文化产生了第一次裂变。其根本特征就是周取代商,从整体上把中华文化、中国社会从神性拉回到了人性,从而奠定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并且,还基本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核心价值,一直延续至今,基本没有中断过。其起源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特殊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虽然比较广阔,但稍显封闭。二是早熟的农耕经济基础。三是神话,通过一代代的口耳传承,逐渐形成为一系列核心价值。比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等。四是异常坚韧的“家国一体”的专制政治结构。五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具有完整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的杰作——《周易》的归纳和总结。

7.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只有六个字:仁义、礼仪、中庸。神话也好,《周易》也罢,还是历代帝王的传位秘籍与西周的典章制度,基本就这六个字。仁义,仁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内在本性;义是责任担当。礼仪,礼是外在的表现;仪是仪式。重要或重大的礼,基本都有一定的仪式。中庸,根本的处事方法,不过,也无不及,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办,按最佳的方法办。可以认为,这个六字箴言,在西周初期的摄政王周公旦那里,基本都具备了。春秋战国时,世界进入了一个文化的轴心时代,耶稣、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孔子“四圣”,基本处在同一时代。中华文化,进入了第二次裂变,即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以孔、孟为代表,他们创立了所谓的儒家学派,但他们始终尊称周公旦为师。在这个时代,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后来宋明时被朱熹等人系统整理出版的“四书五经”,以及他们对儒家概括的“四书模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遍观“四书五经”,基本都未脱离仁义、礼仪、中庸六字箴言,或者说,都不过是对这六个字的阐释发挥而已。

8、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是周公旦确立的,所以,周公旦被尊称为元圣。而到春秋战国时代,孔子不但极力宣扬周公旦所确立的这些核心价值,而且还创立了一个儒家学派,所以,他被人称为文宣王。其实,春秋战国时,还有一个由老子李耳所创立的道家学派,几乎与儒家并驾齐驱。或许,儒、道没有根本区别,只是方法略有不同而已。如果说儒家是以“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来践行其核心价值,那么,道家就是以“出世”、“无为”、“顺其自然”等方法来践行其核心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谁是主干?历来就存在儒、道之争。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这是一种倒退。到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并被不断地“中国化”。其实,佛教主张的不过是通过“避世”的方法,来实现其核心价值。至此,儒、道、佛三家,基本就成为了中国人复合的三维精神结构。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践行“仁义、礼仪、中庸”的核心价值,但方法不同,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避世”。到唐玄宗时,在对待儒家的态度上,他为了贬抑“武周”,就在全国范围内取缔周公旦元圣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孔夫子。孔夫子在今天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完全拜唐玄宗所赐。但是,他也把孔子的儒家学派弄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到宋明时代,朱熹等人对儒家学派集其大成,并确立了一个“四书模式”,其实,这就是为中国人编织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思想牢笼。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第三次裂变。蒸蒸日上的西方强势文化,狠狠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打进了一根十分坚硬的楔子。清代,朝廷为了对抗西方文化的楔入,还给孔夫子戴了一顶“大成至圣先师”的帽子,但这不过是徒有其名罢了。1917年,随着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中又被打入了一根楔子,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第四次裂变。到1949年,可以这么认为,在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可能要占到60%左右,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占30%左右,西方文化可能有10%左右。到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应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第五次裂变。到今天,我们斗胆地估量一下,在中国人的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大体已占50%;中国传统文化,大体占25%;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体占25%。也许,这就是当下的现状。当然,这些数据只是我们的一个直观估量或主观臆断,不一定准确,但应该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定的趁势。

9.中国传统文化的官民结构。事实上,由于中国基本没有经过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高扬个性的运动,所以,“官贵民贱”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传统。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客观上存在着官、民的两层结构。在官方,秦朝的李斯,完全突破周代“民贵君轻”的传统,反其道而行之,写下了臭名昭著的《商君书》,其核心内容为“驭民六术”——弱民、愚民、疲民、辱民、贫民、虐民,并主张用奸恶之人来治国治民。历代帝王和统治者,都将其视为统治宝典,这是历代太子的必读教材和必修科目。应该说,这才是中国历朝历代官方通行的传统统治哲学或文化。但在民间,官方却要求老百姓坚守“仁义、礼仪、中庸”的核心价值。非常明显,要老百姓坚守的,是阳;而官方通行的《商君书》那一套,则是阴。怪不得,中国人常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10.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合心理结构。中国人阳面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由儒、道、佛组合而成的三维或“三位一体”的复合心理结构。儒,主张人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积极入世进取;道,主张人在失意之时“无为”、“顺其自然”,不要强求,退一步海阔天空;佛,主张人在万念俱灰、行将朽木之时,不求今生,期待来世,彻底避世,争取早日涅槃吧。非常明显,中国人三维复合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使人在得意、失意、无意的任何阶段,都能各安其命,规规矩矩,这该多高明啊!它根本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一根筋”和认死理。

1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有其巨大的优势,这是不容置疑的,不然,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从产生到今天始终如一根红线从未间断呢?我们认为,第一大优势是具有无与伦比的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层”(官、民)“三维”(儒、道、佛)体系,强有力地支撑了中国自西周到民国初年三千年的封建专制不倒,虽然权力的更迭有如走马灯式的不断转换,但其政权的基本架构与传统文化结构始终相互支撑,并未出现根本倾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第二大优势是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比如,元代,1271年至1368年,蒙古人入驻中原,灭了汉人政权。但是,仅仅98年之后,蒙古人就在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之下,被吞噬了,汉人又恢复了政权,蒙古人又只有乖乖地退回到大草原。清代,满族人又灭了汉人政权,但268年之后,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吞噬了满族的大清。应该说,元、清两代,既是汉人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耻辱,但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巨大包容性的胜利呢?第三大优势是延续性,显然,这来源于它的稳定性和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没有中断,它充分体现了其超强的延续性和生命力。没有中断,主要是指汉字和核心价值一以贯之地传承下来了,这当然是好事,但又何尝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呢?我们说其它文化都消亡了,其实并不准确,应该是转型再生了,或者就像佛教所说的涅槃。

12.中国传统文化的劣势。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有劣势,并且,有的劣势还是致命的。我们认为,第一大劣势是皇权至上,把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完全变成了傲气十足的政治伦理文化或官样文化。与其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不如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官场与民间相互交融相互博弈的生活经验累积。正因为这一点,西方人基本不承认中国有哲学,只有伦理学,但他们承认老子的“道”,的确是一个哲学概念。伦理者,人与人之辈分也。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御用文化。第二大劣势,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加上自古以来的“文字狱”、“思想罪”,所以,历史包袱愈来愈重。古代中国,至少有千年左右的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明中叶以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就微乎其微了。为什么?封建专制与传统文化的禁锢,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三是等级制,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分成三六九等,并且,阶层固化,不准人有个性,几乎所有人都被淹死在集体的染缸里。当然,不排除有极少数人通过科举咸鱼翻身,但对于若大的底层来说,并不具有多大的代表性。第四是人治,基本排斥法治。官场真正信奉的是皇权,在骄横跋扈的权力面前,法治算个屁。而广大底层,盼望和相信的是明君、青天大老爷和清官,法制对他们来说,起的作用并不大。第五是缺乏逻辑,思想混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看不到逻辑的推论和清晰的思想表达,要么是社会生活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含混不清的主观臆断。

13.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总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这一三角架构的支撑。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上层建筑。因此,探寻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必然要从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走向着手,否则,就是盲人摸象。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到底如何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第一,中国呼唤“文艺复兴”。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高扬了人的个性,构建起了以人的尊严为核心、法治和契约精神为两翼的文化格局,被神学笼罩和钳制着的中世纪迅速土崩瓦解。有人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看成中国的“文艺复兴”,事实上,不是,它不过是一场“半截子”的文化“启蒙”,远未达到西方“文艺复兴”的那个高度。第二,中国未来的文化走向,一定是辩证统一、综合创新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当然要保留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很快就会统治世界的看法,明显地是痴人说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和新中国的立国之基,我们当然要不断地中国化,不断地发扬光大。西方文化,今天显然是世界性的强势文化,它肯定有其合理的成分和可取之处,那种认为西方文化很快就会日落西山的看法,显得十分幼稚可笑。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其合理成分。因此,未来的中国文化,很可能是“中、西、马”的混合产物。第三,未来的中国文化,一定要以人的尊严为核心,以法治和契约精神为两翼,舍此之外,恐怕别无它途。我们坚信,以升官发财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早迟会被中华民族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023、6、26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